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关于征集 “重大暴雨洪涝灾害链风险和承灾体影响评估” 课题承担单位的公告
来源: 时间:2025-09-26 16:49
一、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链式次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呈现频发、广发、链发特征,其破坏强度、影响范围及社会影响显著超越常规灾害阈值。灾害链级联效应和放大效应极大地增加防范应对难度和灾害损失的严重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决策部署,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型,提升重大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应急准备能力,依托应急管理专项项目“自然灾害应对工作及损失评估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重大暴雨洪涝灾害链风险和承灾体影响评估”课题承担单位。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历史典型灾害的复盘和机理剖析,结合现代化的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暴雨洪涝灾害链的形成演化规律,识别暴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并科学评估其对关键承灾体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防范策略,优化应急资源布局,以及在临界天气条件下采取前置性防御措施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二、研究目标
本项目总体目标为构建一套科学、可操作的重大暴雨洪涝灾害链风险与承灾体影响评估技术方法,为实现对此类复杂巨灾的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持。具体目标包括:
(1)研发一套可融合实况监测与预报降雨信息的暴雨洪涝淹没模拟技术,实现对山洪、河流洪水的动态模拟,提高淹没范围、水深、流速等关键致灾因子模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基于洪涝模拟结果,构建关键承灾体(如转移和需救助人口、道路、房屋、农作物等)在灾害链作用下的评估模型,定量评估暴雨洪涝灾害链对承灾体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3)深入剖析我国近年来典型暴雨洪涝灾害链的形成机制、演化路径和关键致灾阈值,建立典型地形条件下暴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识别指标、临界阈值和风险评估模型。
(4)开展贵州榕江暴雨洪涝灾害复盘分析,研究具有类似不利地理环境和致灾条件的洪涝灾害高风险地区,为开展灾害风险防范提供依据。
三、主要研究内容
申报团队应根据研究目标,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组织研究内容,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深化和拓展:
1. 暴雨洪涝淹没模拟技术与验证方法研究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精细化土地利用/不透水面数据以及实况监测和预报降雨数据等多源数据,针对全国尺度,开发一套水文水动力模型。研究可考虑采用国际上广泛应用且性能稳定的开源模型软件,探索开源模型的应用潜力。模型应能有效模拟从地面产汇流到河道演进,再到漫溢淹没的全过程,分析复杂地形的数值误差与地形放大效应问题。开展模型验证与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利用历史灾害案例的实际淹没结果(如从高分遥感影像、新闻报道、现场调查等获取)对模拟结果进行校准和验证,评估模型在淹没范围、水深等方面的精度,并对预报数据输入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
2. 关键承灾体脆弱性与灾害链影响评估
基于暴雨洪涝淹没模拟研究成果,针对人口、道路、房屋、农作物等关键承灾体,研究建立其与灾害强度(如淹没水深、流速等)之间的定量化损失关系,构建承灾体脆弱性曲线/矩阵。研究灾害链的级联效应,基于关键承灾体分布数据,开展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链的影响分析,引入大模型,实现对高风险区在典型场景及降雨事件下的影响评估。
3. 重大暴雨洪涝灾害链致灾成害阈值与风险评估研究
针对我国近年来典型重大暴雨洪涝链发灾害,研究其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分析致灾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灾害链启动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典型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承灾体特征,研究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关键降雨阈值条件,建立典型地形条件下暴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等链式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
4. 贵州榕江相似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识别分析
针对2025年6月贵州榕江重大暴雨洪涝灾害事件,深入开展灾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孕灾环境特征分析。基于案例复盘,从“孕灾环境敏感性”和“致灾因子危险性”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相似区域暴雨洪涝灾害链高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和高风险评价方法,在全国范围筛查具有类似自然地理环境的暴雨洪涝高风险区域(以县(市、区)为评价单元)。
四、预期成果与考核指标
项目承担单位需按时提交一套高质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1. 研究报告与图件:《重大暴雨洪涝灾害链风险和承灾体影响评估》研究报告1份;贵州榕江暴雨洪涝灾害链相似高风险区清单1套;典型地形条件下暴雨引发次生灾害临界阈值1套。
2. 软件工具:
暴雨洪涝淹没模拟软件工具1套。
3. 知识产权成果:
申请专利≥1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
五、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报单位须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积累和实验条件,能够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原则上应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政治素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研究经历与业务实践经验,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鼓励跨学科、跨单位的科研团队联合申报。不接受以个人名义的申报。
(二)研发经费48万元,需编制详细预算。
(三)采用典型历史案例进行模型精度验证,要求在申请书中明确提出精度指标、验证方法以及未来2年持续优化工作安排。
(四)项目申请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需认真填写《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公开征集课题申请书》(模板见附件),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于2025年10月8日前,将申报材料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liumeiyu@ndrcc.org.cn或者feiwei@ndrcc.org.cn;联系电话:010-52811153(刘老师)、010-52811140(费老师)。
(四)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10月8日(以邮箱接收日期为准)。
(五)形式审查与专家评审。形式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申报手续和材料是否完备,申请书和申请人是否符合要求,申报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研究基础,申请经费是否超出资助限额等。形式审查未通过的项目不提交专家评审。形式审查结束后,通过专家评审方式择优选择项目建议承担单位。根据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按程序最终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六)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需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归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所有。
(七)项目执行时间为签订合同之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要求在2025年12月5日前提交项目最终研究成果。
(八)项目负责人须于项目执行期及验收后2年内配合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开展模型和参数的调优以及应急评估业务技术支撑工作。
附件: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公开征集课题申请书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
2025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