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家减灾中心要闻


国家减灾中心不断提升卫星减灾应用能力

来源:国家减灾中心 时间:2020-09-27 12:34

【 字体:【 打印本页 】

9月27日11时2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应急减灾二号A、B卫星。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后续业务化运行,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应急减灾监测技术手段,大幅提高自然灾害领域和安全生产领域监测能力。应急管理部和生态环境部是应急减灾二号A、B卫星联合牵头用户部门,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作为卫星项目法人单位,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卫星发射后将负责卫星测试应用工作。

应急减灾二号A、B卫星项目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的业务遥感卫星项目,也是目前已经在轨运行12年的环境减灾A/B卫星后续星。应急减灾二号A、B卫星拟接替已经在轨运行12年的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为应急管理监测业务提供持续稳定的中分辨率、高光谱遥感数据源。国家减灾中心针对两颗卫星特点并兼顾其他卫星资源,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卫星综合应用系统建设,面向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业务对卫星遥感监测的迫切需求,拟建成具备卫星接入、管理、处理、分析、服务全链路,覆盖风险调查、风险监测、应急监测与恢复重建等灾害管理全过程的业务体系,有力提升卫星遥感对应急管理事业的支撑能力。应用系统建设采用边建设边实践的原则,支撑卫星发射后的首图生产、6个月的在轨测试和投入使用后的业务应用工作。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了月度报告、重要节点报告、重点问题协调等机制,深入各系统各环节跟踪推进相关工作,仅组织或参加的各类会议就达上百次,保证了卫星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家减灾中心是我国较早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的单位之一,自2008年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发射以来,一直负责其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工作。近年来,国家减灾中心紧密围绕新时代应急管理业务需求,初步建立了一套技术标准规范、工作规程和业务模式,形成一套贯穿灾害管理全过程的业务运行体系,卫星应急管理业务支撑能力初步形成。在卫星遥感业务应用体系建设中,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军、民、商和国际卫星观测与数据协调渠道,稳定发展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和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UN-SPIDER)北京办公室数据获取机制,参与多颗在轨和规划发射卫星的论证和应用工作,初步形成全链条卫星遥感灾害监测业务能力,对重灾区应急监测时效提升至3~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