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如何分类?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15-04-08 00:00
【 字体:大中小】
【 打印本页 】
我国对放射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环境保护部基本等效采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放射源分类》制定了《放射源分类办法》。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 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相关内容 更多
- 关于“沙尘暴”,这些常识需要了解 03-22
- 盛夏,你知道如何防中暑吗? 12-29
- 象博士:图说冷空气 10-24
- 森林火灾监控与防范 10-24
-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跑得到底有多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