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减灾动态


湖北武汉:硬核备战主汛期

来源:长江日报 时间:2020-06-27 12:13

【 字体:【 打印本页 】

25日,长江武汉关水位达到23.63米。相比19日17时的22.35米,水位上涨明显。在汉口江滩,尽管江水还未完全淹没一级亲水平台,但现场已经竖立起“前方陡坡,江水上涨,请勿游泳,谨防溺水”的警示牌。

打出防汛备汛系列“组合拳”

今年,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多轮、高频次的防汛检查,做到拉网式、定位准、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4轮由市政府、市水务部门、各区不同层面组织的防汛安全检查,对全市历史重点险工险段、新建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程、穿堤建筑物、重要泵站涵闸、中小型水库、涵洞隧道、地铁施工、易渍水点等进行了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共排查出各类隐患72处,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今年5月,《武汉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完成修编。新版预案操作性更强,责任也更加具体和明确。目前,全市堤防、堤防通道闸口、穿堤建筑物、险工险段、水库、涵闸、泵站等防汛设施均逐一明确了责任人。

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工作目标,市、区两级水务部门自全面复工以来,抓早谋快强推工程建设进度。截至6月10日,包括堤防整治、排涝泵站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城排泵站双回路改造等在内的全市61项防洪重点工程按目标节点完成汛前工作任务。

“备足料、备好料、备对位”。目前,全市储备的防汛备料主要有块石15.32万立方米、砂石料18.61万立方米、黄土6.17万立方米,以及编织袋240万条、土工布52.27万平方米、照明灯具2000台套、救生衣2.49万件等。

补齐各类物资,人员也已全部就位。全市已组建完成市、区两级防汛排涝专家库,并按标准组建市、区两级防汛排涝应急抢险大队。其中,市级抢险大队6个大队2185人。

现阶段,全市各区正在针对防洪预案、重要险工险段、中小河流、水库、人口转移、排渍等多个方面陆续开展防汛备汛全要素应急抢险演练,确保队伍拉得出、打得赢。

第一拳:高新装备显身手

当前,湖北省进入防汛关键期,记者发现,在武汉防汛一线库房里,除了准备了沙袋、铁铲、救生衣等防汛“老三样”外,还有众多被称为“防汛神器”的高科技装备。

1.jpg

水上救援机器人。通讯员刘普华供图

空中搜寻的无人机发现河流中央有两人落水,现场指挥部调度武汉警备区携冲锋舟展开救援。一个外形像小艇的水上机器人在操作手指挥下,快速下水,仅用5分钟就将两人营救上岸。这是武汉市2020年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中的一个场景。

据操作者易瓦特救援队工作人员介绍,当有人落水或被洪水围困在江心洲,将这种救生机器人投入水中,操作手可在岸上用平板电脑或控制器指挥它快速到达指定地点救人。除了救人,它还可以运送救援物资。

和救生员相比,水上救援机器人不仅速度更快,一次救助的人员也更多。它的载人浮力达到200余公斤,落水者可以抓住它两边的绳子,或是趴在它的顶端等待救援。因不用救援人员下水救人,可最大限度减少了救援人员的伤亡。

2.jpg

无人机投掷救生圈。通讯员刘普华供图

在综合演练中,另一个抢眼的设备是救援无人机,它不仅能通过航拍将抗洪现场的实况传送给地面接收站,还可通过操控,将救生圈等救援装备快速精准空投到被困人员手中。

3.jpg

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入水训练。通讯员余凯供图

第二拳:“龙吸水”快速排涝

4.jpg

龙吸水排水。通讯员刘辉供图

在防汛抗洪中,排涝是一项重要工作。据中国安能救援队三大队大队长郭亮介绍,有一种人称“龙吸水”的移动应急排水设备,1小时可吸排渍水3000立方米。

而且,这个如同变形金刚般的庞然大物机动性很强,抽出的积水可以泵送到几百米外的区域,只需要三个人就能在十分钟内架设完毕,用一台手持式遥控器就可以操纵。据了解,“龙吸水”垂直供排水抢险车,已正式入列我省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基地,备战今夏汛期。

5.jpg

排水子母“战车”。通讯员田端磊供图

配合“龙吸水”,还有一种排水子母“战车”。母车外形像普通抢险车,里面藏一台小型履带车。在一些急需抽排积水的狭小空间,小巧的“子车”可以在积水和泥泞中顺畅前行,360度旋转,甚至涉水两米多也没问题。

第三拳:空地重装是保障

6.jpg

直升机救援。通讯员刘辉供图

在新洲区举水河举行的防汛抢险救灾综合演练中,一架M-171直升机不到20分钟,解救8名受困者。

在驻鄂武警某部交通第二支队三大队野外驻训场,连日来,10余个水上应急救援的科目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训练。

7.jpg

硬质机动路面铺设。通讯员刘辉供图

在训练现场,一辆近40吨重的硬质机动路面车驶上动力舟桥,在水上驶向指定区域,冲锋舟编队跟进航行。同时,水陆两栖全地形车也深入水中进行人员转移训练。动力舟桥操作手岳斌介绍道:“舟桥宽8米,单舟长10米,从放舟、下水、拼接,可在8分钟内完成,能搭载大型抢险机械和人员,实现水上快速机动转移。”

8.jpg

应急模块化桥架设。通讯员余凯供图

现场指挥员龙尚浩介绍说,之前,抗洪抢险救援只能依靠消防员冲锋在前,如今该批特种装备作为新型救援力量,凭借优良的机械性能,正成为新时代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记者 黄师师 王怡人 李慧紫 通讯员 张兆松 廖宇智 田端磊 余凯 刘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