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减灾动态


广西加强救灾法治建设 优化救灾工作环境

来源: 时间:2013-05-09 09:34

【 字体:【 打印本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于2013年3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已于2013年5月1日正式施行。《实施办法》的施行,进一步完善了“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广西依法加强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管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美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救灾工作分级管理责任
     

     

  救灾工作是政府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广西救灾工作已经深入人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长期以来,在个别地区,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救灾工作只是某一两个职能部门的事情或者存在“等、要、靠”的思想。《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并明确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这就从法制层面明确了各级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为推进救灾法治和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依法行政提供了新的依据。      

     

  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救灾应急工作程序      

     

  2013年民政部新修订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和2012年广西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均对救灾应急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实施办法》将广西自然灾害救助等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自然灾害救助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应对工作准备、组织协调、信息报送、应急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和款物使用及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程序和要求,使得救灾工作在各个重要环节和步骤都有明确的法规依据,更具地方特色和权威性,也进一步奠定了广西救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广西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广西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现有的设施设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质量差、功能弱等问题,与减灾救灾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实施办法》在监测预警系统、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救援装备建设等各方面均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基层有关部门改善减灾救灾装备,加强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法规依据,为高效有序处置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权益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救灾法治建设的进程      

     

  依法行政是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最本质的要求,而推进救灾法治是救灾工作者长期不懈的追求。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是救灾立法的破冰之举,让灾害救助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实施办法》的出台,将广西自然灾害救助等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它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广西依法救灾的法规体系,必将推动广西救灾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