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减灾动态


云南加强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4-07-14 10:16

【 字体:【 打印本页 】

干旱和地震的阴霾刚刚走远,接踵而至的暴雨洪灾又一次考验着云南各族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的意志与能力。受极端灾害天气影响,近年来,“无灾不成年”的云南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库遇险、生态脆弱地区遇险、滇西地震频发……


  面对各种灾害和困难,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了“建重于抗,抗重于救”的原则,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加强地震、地质、气象、生物灾害防治工作,防灾减灾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坚固防线。今年入汛以来,虽然云南省部分地区多次遭受强降雨天气袭击,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持之以恒开展的防灾减灾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受灾程度、灾害损失都比以往明显降低。


  预报更准确


  举全力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在提升


  今年4月24日凌晨,永善县务基镇白胜村上坝一、二组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滑坡体约300万立方米,其中约18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滑入金沙江中,137间房屋毁于一旦。


  由于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监测工作到位,未雨绸缪,提前转移了受威胁的人员和财产,未造成人员伤亡,保障了30户、138名受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


  这是一起成功避让滑坡地质灾害的案例。近年来,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不少。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云南省地震、气象、水利、交通、农业和林业等有关部门努力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个个防灾奇迹表明,云南的灾害监测预报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一张结实的防灾减灾网正日渐织就。


  ——气象监测预报更加精准。准确监测和预报灾害性天气,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云南省持续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预报预测系统等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气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已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立体气象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形成,全省气象预报更加精准,灾害预警和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75%以上,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75%以上。


  ——地质灾害预报更为及时。到2013年底,云南省完成了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完善、报批工作,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去年,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通知》,对截至2013年6月底前已发现的隐患点落实群测群防员27744人,投入省级资金3085万元开展监测预警相关工作,去年全省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7起,转移群众2313人,避免人员伤亡190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6594万元。


  ——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云南省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和监测台网初具规模,监测预报实现地震观测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地震预测预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地震群防群测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防震减灾网、地震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防震减灾宏观联络员“三网一员”日渐发挥作用。目前,省地震监测整体能力达到2.5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达到1.5级,地震“三要素”速报时间由15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


  防灾更有力


  投巨资加强设施建设,设防更牢固


  5月24日以来,盈江县接连发生的地震牵动了众多人的心。值得欣慰的是,无论是3级左右的有感地震,还是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没有给盈江带来太大的损失。2011年盈江“3·10”地震带给这里的不仅仅是灾难和伤痛,还有痛定思痛后的重新出发:筹措55亿元资金,实施抗震安居、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社会事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扶贫开发、城镇建设、兴边富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生态环保、强基固本十大工程。如今,大盈江畔涅槃重生的新城,美丽中益显坚强。


  这是云南省加强灾害预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抗灾设防能力的一个缩影。


  从2008年到2012年,全省共投入210亿元进行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进一步夯实,抗震设防工作深入开展,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成效明显,农村地震民居安全工程顺利实施,道路抢通保通工作有效开展,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实施,救援物资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各专业应急队伍组建完毕,灾害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一道道精心筑就的生命保护屏障成效显著。从2013年起,云南省继续开展防震减灾十大能力建设,以每年不少于2亿元的投入,将云南省防震减灾工作引向深入。


  加快河流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投资8亿多元,对南盘江、大盈江、瑞丽江、澜沧江等重要江河进行治理;2009年以来,大批中小河流走上综合治理的快车道,全省共有210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共计309个项目纳入规划,规划治理河长1706公里,总投资71.6亿元。截至去年,全省已投入25.5亿元加快实施102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总长791公里,工程完工后365万人、307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将得到有效保障。一项项防洪保安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全省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成为保一方百姓平安的安全屏障。


  为提高防御洪涝灾害能力,在完成对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云南省将量大面广的小型病险水库作为除险的重点。截至去年,全省共投入资金33.63亿元,全面消除所有小(一)型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648座病险水库“康复”后,保护人口达734万人、耕地541万亩;同时恢复增加兴利库容6亿立方米。目前,量大面广的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进度,到去年已投入资金35.8亿元,1672座主体工程完工,419座正加紧施工。部分工程已发挥防洪灌溉减灾效益,直接保护人口401.2万,耕地342.1万亩。


  地质灾害防治十项重大措施的实施,揭开了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的新篇章。围绕“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四结合原则,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云南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十大措施的省份,同时也是最先全面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省份。从2013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云南省每年再配套10亿元,共20亿元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和全省地质灾害防治。


  救灾更有效


  多举措完善救援体系,保百姓平安


  在去年迪庆藏族自治州“8·28”、“8·31”地震中,省应急办运用“云南省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迅速掌握灾区情况,科学有序调度应急救援力量,合理统筹配置救灾物资,有力有效开展应急救援,最大限度降低了各类损失。由于救援力量有序迅速赶赴,救灾物资及时到位,震中受灾群众于8月29日9时前全部安全转移安置,没有一例因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


  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云南省防灾减灾能力日渐加强。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减灾委员会,省直有关部门和16个州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建立预测预报、抢险救援、生活救助、卫生防疫和应急保障等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2010年11月,由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等多支专业救援队伍组成的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成立。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全部组建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支队和大队,15个县市区所属乡镇全部设立综合应急救援分队。这标志着云南省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综合性应急救援网络体系。通过3至5年的努力,云南省将基本建成包括综合应急救援、专业应急救援、基层应急救援、应急管理专家和应急志愿者等队伍在内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以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例,目前全省已依托驻军、公安消防、武警、地震、安监、卫生、民政、煤炭、交通、电网、红十字会、水利、环境等部门建成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449支,共94826人;各级政府和行业共组建应急专家组75个,共2261人;各地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基层社区、企业、学校以及其他民间组织,发展应急志愿者7万余人;民政部门建立涵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民政灾害信息员队伍达1.5万人……同时,救灾物资储备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安排1000万元左右的省级救灾物资采购经费,用于补充物资储备。今年,省财政将再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采购省级救灾物资。今后,云南省将继续强化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密切监测各类灾情发生、发展情况和趋势,进一步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和时效性;进一步完善灾害救助制度,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云南省防灾减灾能力日渐加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形成了防灾抗灾的巨大合力,为云南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