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减灾动态


福建上下联动 积极应对赤潮高发期

来源:福建省海洋和渔业厅 时间:2014-07-15 09:27

【 字体:【 打印本页 】

7月份,福建省持续高温闷热。在这样一个赤潮多发的季节里,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工作者密切地监视着各个重要海域的水质情况,与赤潮赛跑。


  面对赤潮这一世界性难题,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早准备、早行动,于3月6日召开全省赤潮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专题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赤潮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工作。


  据统计,上半年全省海域共发生赤潮灾害9起,累计最大影响面积714平方公里,开展赤潮应急监视监测60航次,赤潮高发期未接到因赤潮灾害造成养殖损失的报告。


  强化上下联动增合力


  当前福建省正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好赤潮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工作,对于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区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自今年起将赤潮监测预警与防范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突出三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合作、强化灾害应急响应联动,夯实了全省赤潮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基础。


  今年福建省发动省、市、县三级行政、海监、监测、预报、水技等单位和赤潮监视志愿者队伍的力量,打造一支高效、快速响应的赤潮灾害防灾减灾队伍。一方面各单位各司其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海监部门负责巡视巡查、监测机构负责加密监视监测、预报部门负责做好沿海赤潮发生条件预测、水技部门负责赤潮灾害防范技术宣传及服务;另一方面分工不分家,海监部门和志愿者队伍及时上报海域异常情况、监测部门和预报部门配合完成科学预警分析并协助水技部门开展技术服务,形成赤潮灾害防范工作合力,为降低赤潮灾害损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为了检验今年3月份修订的《福建省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各级各部门的执行力,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省、市、县三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连江县安凯乡后才里养殖集中区开展了赤潮灾害应急实战演练,这在福建省尚属首次。


  优化监测方案惠民生


  赤潮加密监视监测工作离不开强大的监视监测队伍。


  “去年5-6月福建省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赤潮加密监视监测工作,年初我们优化了加密监视监测方案,今年提前至4月启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资源环境保护处负责人介绍说,除继续在三沙湾、罗源湾、东山湾开展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与预警服务外,新增了黄岐半岛、南日岛、诏安湾等3个重点增养殖区,扩大了监测范围,每个养殖区布设8-12个监测站位,病害多发期开展4次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水质、沉积物等在内的47个参数;加密监视监测主要监测范围为三沙湾、闽江口、平潭3个赤潮监控区和福州、莆田2个增养殖区,每周监测2次。


  赤潮高发期间,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严格按照加密监视监测工作方案开展监测,加强赤潮发生海域的监视监测,及时做好应急跟踪监测,及时准确鉴定、分析赤潮生物种类,做到一天一测一报,第一时间掌握赤潮发生区各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严密监视赤潮发展动态。


  为了使广大养殖户及时掌握养殖区各海域监测状况和赤潮预警情况,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门户网站设立了“赤潮监测信息”专栏,根据加密监测结果每周发布2期《福建省赤潮灾害预警信息》,并及时通报沿海设区市、县(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政府部门和渔民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轻损失提供及时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上半年共发布26期《福建省赤潮灾害预警信息》。


  深化技术培训收实效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为帮助养殖户正确认识赤潮,福建省海洋监测机构技术人员走出实验室、深入养殖区举办赤潮灾害监测与防范技术培训班,并注重发展壮大赤潮监视志愿者队伍,连渔排也成为宣传赤潮防灾减灾知识的第二课堂。


  今年,全省已举办赤潮灾害监测与防范培训班7期,参训养殖户达1000余人次,发放《赤潮灾害防范与灾后渔业生产技术要点等宣传手册》5000余册,短信平台向养殖户发送赤潮防灾减灾短信10万多条。作为渔业大县,连江县高度重视赤潮防范工作,在黄岐、安凯、筱埕共举办了3期赤潮灾害预警防范培训班,取得良好实效。


  通过宣传培训,大部分养殖户已善于通过手机短信、广播、关注省厅门户网站等渠道了解赤潮灾害信息、预警信息,掌握了赤潮发生时的防范措施。


  福建省监测中心还特别注重提升基层监测队伍的能力建设,开展赤潮生物鉴定技术专题培训3期,还结合业务工作主动邀请基层技术人员跟班学习,手把手地指导鉴定赤潮藻种的操作步骤,受训技术人员20余人,通过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了独立完成赤潮应急监测的技术方法。


  下半年,省海洋与渔业厅将继续组织各级海监和渔政队伍对全省海域做好船(艇)巡航监视,组织各监测单位对赤潮发生海域保持跟踪监视监测,密切关注赤潮发展动态,及时通报赤潮信息,同时继续开展赤潮监测与防范技术培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