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减灾》杂志
卷首语/PRELUDE
迎战寒潮本刊编辑部

天寒地冻!近日,冷空气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地气温断崖式下跌。10月,较强冷空气更是自北向南迎来了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气温。其中,东北、华北等地区降温幅度达10°C~16°C,局部地区降幅超过18°C,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甘肃等地甚至出现降雪或雨夹雪。尽管气温还会有小幅波动和回升,但天气逐渐变冷已成定局。气象专家称,本轮冷空气对季节转换起到了推动作用,北方地区将大范围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强度如此之大、影响范围如此之广的“换季式寒潮”在10月气象史上并不多见,属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范畴,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异常加剧的直接体现。

为确保群众安全度过此次寒潮天气,各地应急管理部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联合燃气、供热、供水、供电、气象、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协同应对,多措并举保障民生。及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确保水电气暖供应平稳,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联合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协同交通运输部门强化路面巡查,重点防范山区、桥梁等易结冰路段风险,全力保障市民出行安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指导落实农作物防风抗冻措施,切实减少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筑牢寒潮应对防线......此次寒潮虽强,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有限,未出现大规模人员伤亡,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从“重救灾”向“重防灾”转变,从“单部门应对”向“多部门协同”升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延伸,一张覆盖全民、贯通全程、反应迅速的安全“防护网”正在构建。

寒气逼人,十月飞雪,不仅是一次天气的骤变,更是气候变化发出的警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剧烈。我们或许无法阻止寒潮来袭,但可以学会更科学地应对、更理性地适应。只有这样,在下一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应对才能更加从容。

应急管理的使命,不只是“灾后救助”,更是“灾前预防”;不只是守住民生底线,更是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在气候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今天,唯有把每一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当作一次系统性检阅的机会,才能在风雨来临之前,把伞撑好,把路修好,把民心守好。

《中国减灾》总第504期,2025年11月1日出版
独家策划EXCLUSIVE REPORT
应急卫星工程与应用技术助力防灾减灾救灾
  • 18 “十四五”时期应急减灾卫星及应用发展 李素菊 刘明 王平 刘龙飞 刘亮 崔燕
  • 21 灾害来临之前:遥感卫星网云体系如何预警与快速响应 李劲东 王光远 张东辉 郑国成 王博
  • 25 卫星遥感AI助力典型灾害快速精准监测 张浩 陈正超 杨轩
  • 28 地震多源遥感监测预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姜文亮 崔静 李强 颜蕊
  • 31 西藏吉隆“7·8”冰湖溃决自然灾害卫星遥感全过程监测实践 孟艺博 李素菊 金晟玥 胡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