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减灾》杂志
卷首语/PRELUDE
从减灾意识到韧性文明本刊编辑部

台风冲破海岸线的宁静,干旱龟裂肥沃的土地……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脆弱。随着人类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对防灾减灾的不断探索,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为不确定的未来注入更多确定性。

国际减灾日起源于1989年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本国的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三十余年来,从“12·26”印度洋海啸到日本“3·11”大地震,从加州山火到智利森林火灾,每一次重大灾害都在重塑我们对减灾的理解。今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聚焦于“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更加关注构建全社会、全系统的灾害韧性,是人类在付出无数生命与财产代价后获得的宝贵认知。

“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需要切实增强灾害韧性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营造全社会投资韧性建设的良好氛围;强化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着力提升防灾减灾韧性能力,着力补齐关键防灾设施短板,推动灾害保险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落实韧性建设标准要求,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制度,加强抵御极端灾害的模拟试验,持续深入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强化宣传引导,推动普及韧性理念和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加强防灾减灾韧性和各类灾害风险知识技能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对灾害韧性建设的认知水平。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中国古代智慧早已为灾害防治指明方向。国际减灾日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应是行动的起点和中继站。当我们每个人都将防灾意识内化于心,当每个社区都建立起韧性网络,当各国携手共建全球减灾体系,我们就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为生命筑起最坚固的庇护所。

《中国减灾》总第503期,2025年10月15日出版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第 36 个国际减灾日
  • 16 灾害韧性建设:全方位护航安全与发展 田琳
  • 20 山东蒙阴:聚焦重点 提升能力 加强创新 积极探索山洪灾害转移避险新路径 庄克柱
  • 22 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张瑶
  • 26 四川广元:“六结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 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文树声 卢文中 杨鸿波
  • 27 湖南桑植:“小保费”锚定“大保障” 探索农村住房保险增强防灾减灾救灾经济韧性 谭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