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灾]|“三断”之下 林火之中 ——探秘“应急使命·2025”演习中的“硬核”新质救援力量
来源: 时间:2025-06-20 09:52
按语:指挥方舱内实时数据飞速流转,履带式森林消防车铿锵挺进崎岖山林,无人机桨叶划破天际低鸣……近日,《中国减灾》记者提前探班“应急使命·2025”演习现场,实地探访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应用情况,零距离感受这场高规格演习的紧张脉搏,提前触摸那些即将在“三断”条件下点亮希望的通信利器,目睹扑向原始林区“火魔”的尖兵铁翼。通过这场探营之旅,带您提前解锁此次“硬核”演习的制胜法宝,揭秘新质救援力量如何在最极端环境中,淬炼出守护平安的最强防线。
当重大灾害导致断路、断网、断电的“三断”绝境成为应急救援最大掣肘;当广袤的原始森林烈焰升腾,浓烟遮蔽天际,火势肆虐蔓延……提升极端复杂条件下的实战能力,已成为当前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核心命题与迫切需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着力破解极端灾害事故场景应急救援难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办,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承办的“应急使命·2025”演习即将在6月下旬拉开帷幕,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是本次演习中备受关注的两个专题。近日,《中国减灾》记者深入黑龙江省牡丹江东宁市、大兴安岭地区的演习腹地探营,实地探访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的应用情况,探秘我国新质救援力量如何破解“三断”困局,如何在原始密林中精准扑灭“火魔”,如何“硬核”应对最坏的情况、做最万全的准备。
破“三断”困局:
直击应急救援打破“信息孤岛”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灾害的极端性显著增强,特别是洪涝、地震及地质灾害等极易造成道路损毁、网络中断、电力瘫痪,形成“三断”(断路、断网、断电)灾害场景,外界救援力量难以进入,内部人员也很难向外求援,严重影响指挥决策的精准性和救援处置的时效性。本次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专题演习复盘2023年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2024年湖南资兴特大暴雨灾害等案例,结合“三断”救援实际,瞄准最不利条件,着力构建全域失联、全维阻断的极限灾害环境,选取牡丹江东宁市道河镇洞庭村作为实景场地开展演习。该地区地形险峻,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极易造成道路损毁、山体滑坡,形成“信息孤岛”。本次演习重点围绕预警侦察、应急指挥通信网络构建、空中救援通道开辟、水路救援通道搭建、公网通信抢修恢复、电力应急供电和抢修复电、损毁通道抢通等7个科目展开,充分彰显了应急保障领域的强大实力和高度责任感,也凸显了新质救援能力对于守护应急保障生命线的重要性。
(一)新装备:空、天、地、水重器矩阵打破“信息孤岛”
弹射式通信侦察无人机采用轻量化设计,便于快速部署。该无人机采用火箭弹射起飞和伞降回收方式,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快速响应,解决了传统无人机恶劣环境适应性差的难题。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工程师边路介绍:“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弹射式通信侦察无人机可快速到达灾情现场,在8级强风和中雨条件下飞行,执行灾情侦察和通信恢复的任务,配套矢量系留无人机,采用先进算法自主控制桨叶迎风方向,实现远距离超视距飞行。”
“星立通”紧急呼救终端是在本次演习中亮相的一款实用型“亲民”产品,专为灾后受困群众设计,可进行灵活多样的部署方式。依托“无需精准对星、对星时间短”的技术优势,可通过一键式卫星电话直连天通卫星,预置应急联络号码并具备双向语音通信功能,同步自动发送灾情坐标信息。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副研究员焦其松介绍道,该终端可以全流程语音引导操作,显著降低使用门槛,确保非专业人员无需培训即可独立操作;支持车内移动或人员跑动中通话和200米以下高度应急空投部署,也可通过单兵携带、固定式安装等方式预置部署,灵活适配不同应急场景,为构建“全天候、全地形、全灾种”应急通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移动式应急现场空管指挥装备主要用于为抵达应急现场开展航空应急救援的有人机、无人机提供空管服务,保障飞行安全和救援效率。其可为飞行器进行飞行计划管理,并提供综合态势三维实时显示,形成应急现场空管“一张图”,提升了航空飞行安全水平。
被网友亲切称为“水上救援航母”的动力舟桥也在此次演习中惊艳亮相。作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上救援装备之一,动力舟桥可实现快速架设浮桥,结合漕渡门桥,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浮式结构,保障大型装备和人员通行,有效解决涉水抢险难题。“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沈阳基地采用‘快速机动、模块拼组、自驱成桥’的战法,操作动力浮桥各模块依次下水,各模块快速拼接为一个单元组,各单元组独立自主驱动,沿预设的架桥航线精准航行,正快速形成一条长108米、宽8米、可承载60吨级重载的‘钢铁纽带’。”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中心沈阳队指挥员蒲磊对本次演习中动力舟桥的架设进行了介绍。
国内首台“先锋号”小型救援盾构掘进机目前已经完成就位及准备工作。该装备安装可视化操作界面,能够自我纠偏,实现精准钻进,智能化控制模块大幅减少作业人员数量。据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总工程师王献泽介绍,该小型救援盾构掘进机既可满足崎岖山区道路运输需求,又能适应最小宽度为3.5米隧道的快速进场部署。
双臂机器人的设计灵感很大程度来源于人类双手的运动方式,通过灵活切换末端工具,可自动完成抓线、举线、穿线、剥线、接线5个核心工序。剥线的精度与速度极高,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最快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带电接引线作业。这一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单次作业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将人身触电风险降至零,充分展现了新质生产力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价值。
(二)新技术:“三断”场景救援的“最强大脑”
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久安”大模型作为国内首个私有化部署的行业智能模型,实现了应急管理行业大模型底座的自主研发。这一模型充分整合了国产软硬件资源,并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定制,极大优化了应急管理的智能升级。本次演习在“久安”大模型的智能处置建议基础上,经综合会商决定,在演习场地按照“三断”应急预案,启动相应流程。
当前无人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行业应用也有了质的飞跃。无人机搭载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可见光及红外热成像设备,可实现多角度协同作业:雷达穿透云雾测绘山体变形,激光扫描生成三维地形模型,可见光捕捉地表灾情细节,红外则锁定生命热源信号。多机组在群山环抱的复杂地带同步展开,仅用极短时间便可完成全域灾情侦察,精准绘制出救援力量急需的灾情分布图。
(三)新材料:点亮救援希望之光
新型复合材料杆塔的选用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开展快速搭建作业提供了助力。本次演习中使用的新型复合材料杆塔相比于传统铁塔材料,质量更轻、强度更高,密度仅为传统钢材的1/4,低碳环保,拥有良好的抗震阻尼性、耐腐蚀性、绝缘透波性,在应急情况还可以实现免砼作业。演习现场搭建的9米复合材料杆塔仅需4名技术人员在30分钟内协同操作下即可完成。
新型超快硬混凝土材料在本次“损毁道路抢通(破损路面快速修补)”演习中派上重要用场。其快速硬化、高强度、高粘结力以及耐磨耐腐蚀等特性,极大地提高了道路抢修效率和质量,为道路的快速恢复通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新战法:无人机“牵线搭桥”,天堑变通途
在复杂的地形和环境中,传统跨河布放光缆作业往往需要人力背负沉重设备,攀爬陡峭河岸或涉水穿越激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而无人机能够轻松应对复杂区域,避免人员直接暴露在危险环境中。操作人员只需在安全区域通过地面控制站实时监控,即可远程调整飞行轨迹和牵引力度,快速安全完成通信光缆架设,有效克服了地貌及施工作业环境复杂等不利因素。中国联通牡丹江市分公司网络优化工程师王志宇介绍道,无人机牵缆过河无需大量的设备和人力投入,不仅零失误,还减少了人力、物力、时间的消耗,降低了施工成本。
“应急使命·2025”黑龙江省牡丹江东宁市演习分会场,无人机牵缆过河 杨晓彤/图
“应急使命·2025”黑龙江省牡丹江东宁市演习分会场,架设的动力舟桥 杨晓彤/图
克林火危局:
探寻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密钥”
受气候环境影响,我国的原始林区普遍火灾风险较高,不仅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生态安全。本次演习选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原始林区,这里地形复杂多样,植被茂密且层次分明,气候条件多变,雷击火频繁发生,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立体燃烧,火势一旦引发,便会在复杂的地形中迅速蔓延,难以控制。同时,山高坡陡远程供水难、偃松密布人装通行难、悬崖峭壁直接灭火难,极易形成大火巨灾,对生态系统和周边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次演习围绕“火场建链以水灭火、重装开进大型机械灭火、定点处置无人机集群灭火、空中突击空地协同灭火”展开,充分检验了森林灭火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战法的适应性和实战性,为有效遏制林火蔓延、保护森林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装备:压制“火魔”的攻坚利器
以水灭火作为扑救森林火灾的最佳选择,在众多灭火手段中成本相对较低,具有经济、高效、安全、不易复燃等特点。本次演习模拟了各种不同的以水灭火场景,多种新装备集体亮相。
在远距离、开阔地、水源充足条件下,由泵浦车、水带车、履带车组成的高机动救援车组可以在10公里以外水源地取水作业,自动化远程操控。在大坡度、高海拔、水域狭窄条件下,重型森林消防水泵可以实现高扬程野外取水作业。在陡坡、密林复杂地形条件下,大载重无人机运输能力强,不受地形限制,可以配合灭火队员完成复杂地形空中辅助铺设管带和装备投送任务。在丘陵、沼泽和稀疏林地条件下,4×4、8×8全地形越野车可运载灭火队员多路同步铺设管带,缩短作业时间,节省队员体力。在部分火场局部环境高危、扑火队员难以抵进的条件下,利用系留无人机可低空射水、灭火机器人抵进射水,在减少灭火队员体能消耗的同时,提高灭火效率和安全系数。
在寸步难行的偃松林区,清障就显得十分重要。运用开带机、隔离带开辟机器人、挖掘机、推土机、重型履带式森林消防车等装备协同清障,可以有效解决人力开辟输送通道、作业速度慢的问题。
新舟60固定翼飞机最大载水量为6吨,作为国家航空应急救援领域的尖刀力量,具有优异的低空飞行稳定性和机动性能,适合复杂场景下的超低空灭火作业,具有火情监测、投洒灭火、空中通信指挥、消防人员和物资运输等功能。
相比新舟60固定翼飞机的“轻巧”,AG600水陆两栖飞机可以称为森林灭火的“重装骑兵”。AG600水陆两栖飞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为了兼顾水陆两栖,机身的上部按照飞机的结构设计制造,而机身的下部则被设计成双曲面的流线型船体结构,最大载水量为12吨,可在20秒内完成水面吸水,单次洒水覆盖面积可达4000平方米。
M-26直升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用其运载履带式运兵车、装备车和灭火队员,可实现模块化编组、规模化投送、协同化作战,极大地提升装备到位速度和灭火攻坚能力。
(二)新技术:“云端”到地面的演习全透视
林火救援指挥舱是此次演习各类信号的指挥中枢,车内搭载有宽带卫星系统,可以实现不间断指挥联络。此外,利用车载、背负多模一体化灾害感知终端,可全程建立移动火场通信网络,该终端首次将卫星通信、对讲模块、三网通基站等功能高度集成,实现一键式操作、智能化保障。
直-8直升机是大型森林灭火直升机,能够满足多用途、多灾种的综合救援需求。在此次演习中,其搭配机载卫星通信系统,采用传统卫星和高通量卫星双模切换技术,可支持50架以上飞机通信保障,实现空中高宽带、大数据、全时段信息共享。
(三)新材料:穿越火线的生命屏障
黑河市森林消防支队直属大队中队长助理魏宝格演示了新型碳纶材质制作而成的阻燃服。这是本次演习中,经过1800度高温燃烧测试脱颖而出的新材料阻燃服。该阻燃服可以实现30秒内不易熔,具有耐高温、阻热、防水、防腐蚀的功能,极大程度降低消防救援人员灭火作战的烧伤程度和可能性。
国家消防救援局大庆航空救援支队机务大队一中队航电师肖宏介绍了本次演习中采用电磁装置的吨级灭火弹:使用前,注入水和灭火剂,充分混合形成大量凝胶状物质,并将气体发生装置插入弹体内;飞行时,通过吊挂装置从空中抛至地面,在半空中通过电磁遥控进行引爆,精准度高、覆盖范围大、纵深特性强、阻燃效果好。
(四)新战法:立体联动、协同作战
“一机四绳”快速滑降是此次演习中展示的新战法。据大庆航空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二中队分队长李鑫介绍,“一机四绳”快速滑降的主要任务是将灭火队员快速投送至指定位置,最快10秒即可一次性完成4名队员投送,相较于过去“一机一绳”索滑降,不仅减少了绳索的磨损,还大大提高了输送效率。
新装备替代人力险境作业,新技术贯通指挥链路,新材料提供更安全的作业环境,新战法推动应急救援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型。这些新成果的应用,是新质救援力量的集中体现,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让我们对“三断”应急救援和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救援的未来充满信心。
连日探营,震撼犹存。这不仅仅是一次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战法的集中亮相,更是一场意志与智慧、勇气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精彩碰撞。“三断”条件下的应急救援,挑战的是“信息孤岛”中生命通道的搭建,考验的是极端环境下的指挥决策与应急响应;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直面的是“火魔”肆虐的立体战场,锤炼的是复杂环境中的协同攻坚能力。从冲破“三断”枷锁到穿越林海火场上空,从废墟瓦砾间开辟生命通道到在烈焰浓烟中逆行冲锋——每一款新装备的轰鸣、每一项新技术的展示、每一次新战法的实践,每一种新材料的应用,都凝聚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赤诚初心。
这场即将到来的演习,是对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实战化检验,更是向全社会展示守护万家灯火、捍卫山河安澜的决心与力量。大幕将启,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硬核”演习的精彩呈现,见证中国应急力量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应急使命·2025”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演习分会场,AG600水陆两栖飞机展出 杨晓彤/图
“应急使命·2025”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演习分会场,“火场建链以水灭火”科目,无人机正在作业 杨晓彤/图
作者:杨晓彤
本文将刊登于《中国减灾》杂志2025年6月下(总第4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