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减灾动态


广西民政厅在全国减灾救灾工作视频会议上介绍经验

来源: 时间:2014-02-26 13:26

【 字体:【 打印本页 】

2014年2月25日上午,全国减灾救灾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民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姜力出席并讲话。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冯志、副巡视员黎伟在广西分会场参加会议,冯志副厅长代表自治区民政厅作了《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打造多姿多彩的防灾减灾文化》的典型发言。

  

近年来,广西坚持“全面发动,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为补充、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集中宣传与季节性宣传相结合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机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边疆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

  

一是强化宣传,全力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广西每年精心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全区每年约有2200万人次参加活动。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列入每年教学计划,南宁、柳州、桂林等市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校园防灾减灾文艺汇演和征文比赛、组织应急疏散逃生演练等活动,培养广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理念,普及识别风险、风险防范的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学生影响其父母及家庭其他人员,取得“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户家庭”的效果。广大医疗机构均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并以“世界红十字日”、“国际减灾日”等为契机,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宣传教育活动,确保让“灾害远离医院”,确保医院在应急状态下能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防灾减灾文化。少数民族聚居区把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与山歌等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民政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和民俗文化继承人把日常的防灾减灾知识编成山歌,利用歌节、圩日、少数民族节庆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等日子进行传唱,既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普及了防灾减灾知识,打造出新颖的少数民族防灾减灾文化。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根据本地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多发的特点,每年利用休渔期和渔船回港避风等特定时段,向渔民宣传普及海洋灾害防御知识和技能,打造出沿海沿边地区的防灾减灾“海疆文化”。桂林、柳州等地将“网格化管理、楼栋长负责、居民全员参与”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成功移植到防灾减灾工作中,充分利用居民楼道、走廊等有限空间,制作、悬挂图文并茂的防灾减灾宣传画框,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志愿服务巡逻队”,不定期巡查灾害隐患、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打造出独特的防灾减灾“走廊文化”。

  

三是落实经费保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活动。从2012年开始,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地方各级财政也都安排专门经费保障“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活动的开展。广西民政部门积极引导和吸收柳工集团、壹基金救援联盟等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防灾减灾工作以支持。各地城乡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协调和发动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社区防灾减灾。(广西民政厅救灾处王利想)